公众号描述
难忘小故事 真心感党恩
欧阳德祥
2021年,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。在这100年里,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,经过前仆后继、艰苦卓绝的斗争,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,建立了新中国。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,大力解放生产力,国民经济蓬勃发展,山河面貌大为改观,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很快提高,我自己的切身感受确实是换了人间。
我今年78岁,入党也已经56年了。今天,我以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中的几个小故事,来诠释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,真心感谢党的恩情。
第一个故事:那年回家的第一件事
儿孙们在酒楼为我过70岁生日,一家人享受着满桌的美味佳肴,更沉浸在其乐融融的天伦之乐中。
看着活泼可爱的孙儿和满桌的佳肴,我触景生情,浮想联翩。我问10岁和6岁的两个孙子:乖孙,你俩猜猜,50多年前爷爷那时在县城住读中学,星期天放假回家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?大孙子挠挠脑袋说:打开电脑玩游戏或开电视看动画片呗。我摇摇头。小孙子看着我鼓起腮帮说:是不是开冰箱找吃的?不等我回答,年近40岁的小儿子说:两个娃娃猜的都不对,爷爷读中学那阵子根本就没有电视机、电冰箱、电脑,那时只有手电筒。我听爷爷说过多次,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掀泡菜坛子。
两个孙子惊奇地瞪大眼睛问:爷爷,你掀泡菜坛子干什么?
掀泡菜坛子干什么?想不想听爷爷讲讲故事?
爷爷你讲吧,我们想听。
那好,爷爷就讲讲掀泡菜坛子的故事吧!
那是上世纪60年代初,因天灾人祸,全国闹饥荒。学生有一定的定量粮供应(每月26斤),但因为没有肉吃,油水少,那点定量粮根本不够吃。可以说,每天都是半饥半饱状态,特别是到了上午、下午最后一节课,肚子饿得咕噜咕噜叫。上下午最后一节课上完,同学们就像在操场赛跑一样冲进食堂。你们奶奶有次去食堂晚了一点,她那一钵饭就被别的同学代吃了,弄得你奶奶哭着回家找妈妈。学校虽然没有饿死人,但由于营养极度缺乏,不少人得了水肿病,我的两条腿就水肿过。
为了让学生们填饱肚子,学校领导想了不少办法,先是要食堂工友开动脑筋搞双蒸饭,即先将大米用温火炒一炒,加水浸泡后再用蒸笼蒸,这样蒸出来的饭发泡、看到量多些。后又组织人到县城的河中捞扁担丝草,切碎后与米混合蒸饭吃,或用细米糠拌少许红薯丝做成糠粑粑。
之后,学校又组织老师学生搞小球藻、搞瓜菜代补充粮食的不足。各班在学校后面的荒地上开荒种菜,班上又将菜分到各组管理。菜长起来快收成时,为防止被偷(那时主要是偷吃的,曾发生街上有人正吃着麻饼,背后一饿极了的人抢过半个麻饼就塞进嘴里),晚上还要轮流守夜。四人一组,十四五岁的小青年,每人拿根木棒壮胆。守夜守饿了,我们还用生丝瓜、白菜帮充饥。蔬菜收了后,除上交学校统一安排外,班上奖励每个小组一些菜。小组几个人就将蔬菜洗一洗,用洗脸盆架在砖头上一煮,没有油没有盐,吃起来还蛮有味的。
尽管学校想了不少办法,但饥饿的威胁仍然无法缓解,有的学生因无法忍受这种低劣的饭菜而弃学回家。古人说:饥者易为食,渴者易为饮。我的胃口好,再难吃的饭菜也统统倒进肚里。饥饿是最好的调味品,我的好胃口就是小时候饿出来的。
那时没有双休日,只放一天假。星期六下午上完课一放假,我拔腿就往家里赶。学校离家30多里土路,中间还要爬一座山,赶到家太阳早就下山了。路上肚子一直在造反,到家后当然是找吃的。那时家里穷,姊妹又多,什么吃的也没得,所以第一件事就是去掀泡菜坛子,不管是酸萝卜还是白菜杆,抓一把哄哄肚子是最要紧的、也是最高兴的。知道我每个星期回来要掀泡菜坛子,所以你们祖奶奶都想着在坛子里多泡些菜。
听完故事,一大桌子的人鸦雀无声。是惊奇,是辛酸,是感动,还是思考,我不得而知。但这第一件事,肯定深深地印在了每个人脑海中。
第二个故事:第一次看电影
情人节那天,我与老伴也浪漫一番,去高档影楼看一场电影。坐在电影院柔软的皮质沙发阶梯座位上,享受着空调送来的阵阵暖风,听着悦耳的乐曲,慢慢嚼着爆玉米花,喝着饮料,心中甚是惬意。置身如此环境,小时候第一次看电影的窘况如同电影一样,又一幕幕地在我脑海中出现。
是啊,孩童时经历的许多事,随着岁月流逝都已从记忆中渐渐淡去。可我第一次看电影的情景,尽管过去了60多年,却一直深深地铭刻在脑海中,想忘记都做不到。
上世纪50年代初期,炎炎夏季的一天,县里的电影放映队要来我们村放电影,这一特大喜讯在村里的祠堂门口挂的小黑板上公布了出来。电影名字《山间铃响马帮来》,票价5分。从县到村有30多里的狭小土路,村上派了4个棒小伙去县上把放映设备和发电机抬进村时,播放电影的人受到村民们英雄般的欢迎。晚饭后,放映员忙着做放映前的各项准备,我和一帮小伙伴跟着他们转着看稀奇,第一次看到了放映机和发电机是啥模样。
待夜渐渐穿上黑衣服,天上的星星眨巴眨巴着眼睛时,看稀奇的小伙伴们被村干部叫出了祠堂。祠堂关了半扇门,两个村干部把门收票。因为是村上第一次放电影,村民们满怀着新鲜、好奇、喜悦的心情,早早地拿着小凳或扛着长凳,牵着小孩,嘻嘻哈哈地打着招呼进了祠堂。我们没钱买票的小伙伴守在大门外,瞪着眼睛看着他们进去,舌头舔着嘴唇,既羡慕又无奈。
大门关上后,我们舍不得走,围着祠堂转,看有没有漏洞可以钻进去。转了几圈,失望地坐在祠堂大门外。祠堂里嘈杂而又兴奋的男女声,与我们身边发电机发出的突突突震耳的声音,以及池塘中此起彼伏的蛙鸣声,在山村宁静的夜空奏响了一曲杂乱但又欢快撩人的交响曲。
祠堂里开始放电影了,听到里面的音乐声,我们这帮在外面听电影的伙伴们也议论开了。有的问为什么小孩子还要买票?有的说,明天我就去摸鱼卖,等有了钱要去县里看三天电影。这时,一个小伙伴问,电影是什么?大家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谁也回答不上来。一个稍大点的胖娃抓抓头皮说:电影,电影,好像就是电的影子吧,天上的闪电一闪,我们就看到它的影子了。伙伴们还真觉得他说得对,佩服他有见识、有学问。但大家你一句我一句,还是弄不清楚那电的影子是怎么被关进铁匣子里,又是如何从铁匣子里放出来的。
我们听着议着,不知过了多长时间。突然,祠堂里面枪声、马蹄声热闹极了,小伙伴们忍耐不住了,几个人使劲推、敲大门,大喊大叫。守门的村干部不知是出于同情还是怕门被推倒出事,把门打开让我们进去了,并要我们就坐在幕布后面,不要到前面去打扰那些买了票的人看电影。我们乖乖地坐在离幕布一、二公尺远的地上,仰着脖子从幕布后面看,那幕布上的人、马看起都是反的,而且拉得很长,那马蹄子好像就朝我们头上踩来似的。尽管看起来不舒服,但第一次看到了那电的影子,心中还是挺兴奋、挺满足的。
第二天,遇上那些被父母牵着进去看电影的小伙伴,我们还自豪地说,听电影、从幕布后看电影,还更有味道哩。
是的,那次听了大半截、从幕布后面看了小半截电影的滋味,至今一直留在我的心中,依然觉得是一次挺好的享受。
第三个故事:那年,我说了那句傻话
人是桩桩,全靠衣裳。不管你穷也好,富也罢,美也好,丑也罢,衣裳总是要穿的。
当然,穿衣戴帽,各有所好。只要条件许可,你可以随心所欲地打扮自己。如今,看到满街男男女女穿得鲜艳亮丽、花枝招展,看到丁点大的娃娃戴手表,玩手机,穿名牌,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60多年前我对妈妈说的那句真实的傻话。
上世纪50年代初,尽管庆祝新中国诞生的喜悦还挂在人们脸上,但生活的贫困依然与广大人民紧紧相随。
我家是有11口人的贫困家庭,吃饭穿衣的艰难可想而知。就说穿衣吧,一件衣服老大穿了老二穿,老三穿时已补了不少疤。新三年,旧三年,缝缝补补又三年,这是我家穿衣的真实写照。在我的记忆中,读高中以前,我都没有穿过一件新衣服,也不敢奢望能穿上新衣服,穿的都是两个哥哥穿不得的旧衣裤。
我离家住读高小时,夏天没有衣服换,中午就到河里洗澡,将衣裤洗一洗,摊在河边石头上晒干,穿了再去上课。读初中时,寒冬腊月腿上也只有一条带补丁的单裤,一双旧布鞋脚趾还露在外头,内衣穿得生了虱子也没法换,有时坐在教室里听着听着课,虱子就从脖子上爬出来。
那年春节,妈妈要带我去20多里外的姑姑家走亲戚,因为以前我还没有跟大人们走过亲戚,我那高兴劲甭提了。可妈妈看着我一身的衣裤又犯愁了,因为除了补丁衣裤,找不出一件像样的。妈妈为难地说:德德(小名),这次你就不去了,等明年给你扯了新衣服再去。我坚持要去,说:我都快8岁了,哪里都没有去过。妈妈拗不过,就说,那我去借借看。
妈妈跑了四五家,借来了一套七八新的衣裤,我一试,衣服肥了一点,裤腿长了一点。不怕,里面多穿件衣服,裤腿挽一圈,将就吧!我穿着借来的将就衣裤高高兴兴地跟着妈妈走亲戚了。
第三天,当我们从姑姑家返回时,遇到同村的一妇女也带着孩子走亲戚。妈妈跟她说话时,她看见我身上穿的衣服说:德德这身衣服蛮好看的嘛。不等妈妈搭话,我抢着说:这是妈妈给我借的。说完还感激地看妈妈一眼。妈妈却面露尴尬说:走得急,德德的衣服洗了没有干。
待同村人走了后,妈妈说:德德,你刚才说了一句傻话。我摸摸脑袋,问妈妈为什么是傻话,我说的是真的,衣服是借的嘛。妈妈没有直接回答我,只是说:傻娃儿,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。
我长大后终于明白,那一句真实的话又确确实实是一句傻话。如今,生活改善了,衣柜里挂满了四季衣裳,有的衣服长年挂在那里都没动过,有的衣服一年也穿不了一两回。看着这满柜的衣服,想起那年对妈妈说的那一句真实的傻话以及产生那句傻话的境遇,尽管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,但却历久弥新地存于脑海,每次打开记忆,心中难免五味杂陈。
是啊,现在生活改善了,缺吃少穿躲远了。
但是勤俭节约别丢了,党的恩情甭忘了。
第四个故事:用裤脚运水泥
上世纪50年代后期的大跃进时期,许多人们想不到的事情都跃了出来。什么放卫星,亩产稻谷几万斤;什么除四害,全民灭麻雀;什么土法炼铁,每个家庭将家里的煮饭锅、炒菜锅统统打碎回炉炼了……
我当时在读初中,学校当然也得紧跟形势。自制弹弓灭麻雀、挑柴垒炉炼钢铁、抬水泥修水库等等,我们这些十三四岁的孩子都干过。而最让我难忘的,是那次用裤脚装水泥运往水库工地的事。
那是1959年初,县上在离县城50多里远的地方修一个半山水库,工地告急急需水泥。县里临时找不到人,于是要求县属三所中学学生,火速往水库工地抢运水泥。一包水泥100斤重,学生们根本无法搬运,怎么办?班主任叫大家想办法。想来想去,最后确定每人拿出一条长裤,将裤脚用绳扎牢,班主任根据年龄大小和体质情况,三个人或四个人分装一袋水泥,塞满水泥的裤腿一前一后扛在肩上,有的将两条裤腿分开夹在脖子上。同学们觉得这种搬运形式挺新鲜,尽管时值寒冬,雪片飞飞,但出发时同学们有说有笑,嬉笑打闹着冒雪前进。你看那长长的队伍,就如同蚂蚁搬家,在那只具雏形的简易公路上,一步步向目的地进发。上午同学们体力好一些,半路上休息了一次,中午刚过,已走了一半多路程。此时,同学们外衣上沾着雪花,内衣也被汗水浸湿了,加之饥饿,人困马乏,愁容挂在了每个人脸上,队伍里也听不到欢声笑语了。中午饭,每人狼吞虎咽吃了一个学校发的已经冰冷的红薯,稍事休息后又拖着蹒跚的脚步往前赶。
一路上跌跌撞撞,临近掌灯时分,终于赶到工地交了水泥。在工地食堂慌忙吃了点晚饭,又急急往回赶。身上卸下了水泥,脚步自然轻松了不少。不过,因为是冬天,白天时间短,晚上又没有月亮,走不了多远,天已黑得不能再走了。于是,只好到路边一处公共食堂内歇息。班主任安排大一点的同学找来一些干柴和稻草就地生火,大家挤在一块围火取暖和烘烤湿衣裤。烤着烤着,一个个东倒西歪就倒在地上睡着了。十三四岁的少年,背30来斤水泥,走50多里路,个中艰辛和滋味可想而知。
捱到次日天刚亮,同学们拖着疲惫的身躯起身赶回了学校。回校后才发现,许多同学的鞋子或袜子磨烂了,有的脚上还打起了泡。有的脚冻得麻木,找来热水泡脚时不留神双脚被烫出水泡,痛得难以行走。不过,尽管感到身心疲惫,但想到为举全县之力修建的重点水利工程尽了自己的一份力,同学们心中还是蛮高兴的。
第五个故事:难忘那年挤火车
我坐动车回湖南老家,靠在柔软的靠背上享受着这轻松又愉快的旅行时,那年我接母亲到部队坐火车的经历又赫然出现在我的脑海。
我1963年从湖南入伍到重庆,1972年第一次回老家,返回部队时接母亲到重庆。临走时,母亲还带上了我二哥的5岁女孩。从家走30多里路到县城,又从县城坐汽车到了冷水滩火车站。
火车站广场候车的人山人海,等了一个多钟头,火车来了,人流争先恐后往车门挤。我胸前背后搭着两个大行李包,手牵着小侄女,母亲在后面紧紧拽住我的衣服。挤了几分钟,根本挤不上去,因为车厢里面容不下再多的人了。无奈,火车开走了。我当时还穿着军装,询问站台上的工作人员怎么办。工作人员也无奈地回答:等后面那班车吧,看看能不能挤上去。
坐在站台上焦急等了1个多小时,等来了后面那班车。站台上的工作人员对我说,你把小孩和行李交给我,你们两个大人先挤上去,小孩和行李我从车窗给你塞进去。费了九牛二虎之力,我和妈挤上了车,小侄女和行李被工作人员从窗子里塞了进来。车箱里拥挤不堪,好不容易我们在厕所门旁边、两节车厢连接处放下了行李,让母亲和小侄女坐在行李上。
这辆烧煤的老火车,不仅速度慢,走起来咣当咣当响个不停。每当火车钻隧道时,煤烟子直往车厢里灌,加上人多拥挤,煤烟味、汗臭味熏得你想吐。脸上、身上沾满了烟灰,人也被折腾昏昏沉沉的。
咣当咣当了两天一夜,贵阳站下了一大批人,我们才找到了座位,到重庆是第三天早晨了。重庆赶公交,当时流传在老百姓口中的段子是要经过几个国家:越南(翻越铁栏),古巴(沽倒扒上去),几内亚(挤内压),斯里兰卡(撕烂你的蓝色卡机布衣服)。头一辆公交没能挤上去,第二辆挤上去了,没有座位,老妈也只能一直站到下车为止。
我妈后来跟村里人摆这次坐火车的感受说:人太多了,压得火车走得慢不说,那火车受不了,一路上咣当咣当喊累,累得它冒火了,一会又轰隆一下(火车停车和起步时两节车厢连接处撞击发出的声音),吓得你觉都不敢睡。
改革开放以来,交通建设迅速发展。城市的交通日臻完善,线路越来越多,老百姓的出行越来越方便,70岁以上的老人还免费乘车。要出远门,高铁、快铁、动车任你选择。
我为祖国各方面的成就欢呼,为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点赞!
第六个故事:想起那只不该吃的鸡腿
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经济快速发展,人民的生活也在不断改善,吃鸡吃鸭已是常事。这不,昨天,我就从市场上买了一只大公鸡,售货员按照我的要求,宰成了几大块,我拿回后用虫草花炖汤喝。
炖了3个小时,香气从炖锅里涌出,令人垂涎欲滴。我捞出一只鸡大腿慢慢地啃着,很是享受。啃着啃着,突然50多年前我啃鸡腿的事浮现眼前,又一次把我的心狠狠地刺了一下。
那是1968年冬季,我在团司令部军务股当参谋,部队安排我去安徽接兵,接兵地点是庐江县泥河区的一个公社。征兵对象体检几天后,我到一个征兵对象家里搞家访,因为这个征兵对象家离公社较远,家访后已到中午饭时间,热情的征兵对象及淳朴的父母非要留下我吃饭,再三推却无果,只好从命。
端上来的是一碗面条,面条上还放了一只鸡腿。我被他们的真诚所感动,加之肚子确实饿了,便端起碗三下五除二,几分钟的时间就见了碗底。
回到公社,我给其他接兵干部和公社武装部长说起在征兵对象家吃饭的事,还洋洋得意地说老百姓接待很热情,用鸡腿招待我。公社武装部长问我:那鸡腿你吃了吗?我不假思索地回答:吃了,很好吃。公社武装部长听后用诧异的眼光看了看我,又看了看其他接兵干部,想说什么,可欲言又止。接兵的张连长好像看出了什么,说道:部长,咱们都是当兵的,初来乍到,摸不到锅灶,你有话就直说。武装部长犹豫了十几秒,在张连长的一再催促下开口了。他说:这话本来我不好意思开口,但提醒一下你们也好。我们这里比较贫穷,你们看遍地都是茅草房,老百姓生活都不富裕,有一碗面条招待客人就很不错了。面条上面那只鸡腿是专门留着招待客人用的,是不能吃的。当然,你们刚来,不了解这方面的情况,鸡腿吃了就吃了吧,主人也不会说什么的。
听了武装部长一席话,我顿时脸红到了耳根,真为自己的无知羞愧难当。那只鸡腿啊,真想原封不动地吐出来、还回去!
误吃了一只鸡腿,心里也受到一次震撼。是啊,当时老百姓确实是太穷了!
六个小故事讲完了,不知道读者看了心里有什么感受,反正我心里是酸酸的。是啊,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,是共产党带领我们一步步拔去了穷根,过上了好日子。现在,我国成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,2020年,全国脱贫又如期完成,老百姓的生活不断改善,祖国大地处处洋溢着老百姓丰衣足食的欢歌笑语。中华民族昂首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,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大踏步向前迈进!
巴尔扎克说过:苦难是人生的老师。不忘过去苦,享受今日福。没有共产党,就没有我们强大的祖国;没有共产党,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。牢记党的恩,这才是我讲这些故事的初衷。
我骄傲,因为我们国家有共产党的领导;我自豪,因为我生活在中国;我自喜,因为我也是一名共产党员!
永远跟党走,这是我这个老共产党员的肺腑之言!
作者简介
欧阳德祥,中国散文学会会员,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,四川省杂文学会副会长,四川省散文学会文友部原部长,四川省作家协会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,四川省直机关工委原副巡视员、副教授。在全国120多家报刊杂志发表作品1000多篇。已出版《闲暇絮语》《闲情随语》《闲心漫语》《闲兴杂语》《闲言碎语》5部散文、杂文、随笔集。文章获得四川省首届散文奖,文章入选全国《杂文百家代表作》。
第一次接受赞赏,亲,看着给啊
便民信息
更多推荐阅读